没带身份证,怎么证明“我就是我”?
相信这是大家在日常办理政务、出行、旅居等事项时,最犯愁的事儿。
中国14.13亿人口中,其中省内流动人口超过2.51亿,跨省流动人口超过1.25亿,异地就业、养老、就学来回跑,跨省通办等成为民生刚需。
在3月份落幕的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数字政务等热门关键词被重点提到。
其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相关会议的记者会中表示:“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新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当然,我们也要为那些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身份证电子化、数字身份证等相关热门概念,在成为国家高层“钦点”的战略方向后,2022年各大产业的开年之战迅速打响。
“身份证电子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本届政府十年任期最后一年的收官之作。大众对此满怀期待,市场方面蠢蠢欲动。
随着今年底基本实现“身份证电子化”的战略目标落地,将受到哪些技术驱动?各大产业链蕴含哪些增量市场?今天我们来浅聊。
01背靠万亿蓝海,数字身份证今年底落地
“近年来我国数字政府的建设迈入高速增长期,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字政府市场规模将达到9255亿元。”有机构分析认为。
数字经济席卷而来的浪潮下,数字政务与数字身份证并驾齐驱,政府出台各大利好政策,与总理发言相呼应: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需加快数字身份统一认证,建立健全的政务数据共享机制;
《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的意见》中提到,2022年底前,企业和群众常用证照基本实现电子化。
图源:pixabay
数字身份证是“电子证照”的个人应用领域之一,目前来看,“电子证照”主要分为个人和企业领域。
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提到的“身份证电子化”,即属于个人“电子证照”数字身份证的应用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大众的身份证、居住证、驾照、车辆登记等个人信息相当分散,整理起来琐碎且耗时,“数字身份证”则可以将上述信息高效整合。
02千万台终端需求,“无证”也能日行万里
身份证作为我国公民基础证件之一,在生活各处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无“证”寸步难行。
对于“数字身份证”的官方理解,大致上指“实现个人身份的在线识别,整合居民社保、银行信用、基础医疗等多项个人信息,对准智能终端‘刷刷手机’即可实现个人身份认证。”
通俗来说,“数字身份证”除了没有一张实体卡,其功能和法律效力将和实体身份证一样。
“电子身份证”其实不是新鲜事儿,2018年就有部分地区开始推行所谓的“电子身份证”,譬如阿里支付宝和腾讯微信的巨头大战,早已瞄准此块领域。
但从目前来看,类似支付宝上的“电子身份证”仅能实现实体身份证的部分功能,不少跨城市及应用场景则不支持/不认可支付宝的“电子身份证”。
由此来看,此前支付宝的“电子身份证”,并不完全等同于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提到的“身份证电子化”!
从最初期的试点城市数据来看,仅3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有19个城市共计超过600万人成为吃螃蟹的第一批。随后全国范围内开始刮起一阵数字化风潮,“数字身份证”的落地和普及,以及应用场景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从此次疫情核酸测验方面就可以看出数字化的效率。从初期手写填表、排队等耗时环节,到现在的扫码关联、线上查看等提高了不止一倍的效率。下一步“数字身份证”普及以后,在政务、出行等排队、填表、核对等流程上也能得到简化,实现真正的便民举措。
随着“数字身份证”概念火热,进入快速建设周期,政务、金融、医疗、运营商等相关行业也将加速落地。
数字身份线下应用,可分为三级:
第一级:身份证件功能,政务、酒店、机场等场景,代替身份证、护照、居住证;
第二级:各种法定证件的全面替代,包括学生证、老年证、社保卡等;
第三级:广义的身份认证与记录,涉及到通行相关场合,如展会、民宿等。
有分析机构认为,“数字身份证”基础设施建设初期,实现第一级应用便可带来超1300万台设备的量级空间:①医疗机构端,总需求超过300万台;②金融机构端,总需求超过850万台;③酒店民宿端,总需求超150万台。
数字身份至少经历了六七年的沉淀,终端市场空间巨大。
03两大技术路线,CTID、eID谁成主流?
从概念上来看,“数字身份证”的技术分为大概两种:CTID和eID。
①CTID:“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
②eID:网络电子身份标识。
CTID平台是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承建的国家“互联网 +”重大工程可信身份认证平台,是国内线上身份验证的主要平台,成为支撑健康码“一码通行”等应用的主要身份验证系统。
图源:中盾安信
eID是以国产自主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的身份认证技术,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牵头研制,已与多家智能手机厂家开展合作。
综合来看,CTID偏向于“软件”,eID偏向“硬件”,不过后者也开始支持二维码形式的“eID 电子证照”。
未来哪种形式将成为主流?从近期相关会议纪要中,新大陆方面表示,未来全国只有一套数字身份认证系统,“国家网站身份认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该工程是在原CTID上衍生而来。
CTID的主要业务覆盖政务、公安、金融、电信、医疗、家政等行业。截至2020年11月,由CTID平台支撑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认证量累计2亿多次,签发身份标识约1.3亿。
当然,也有不少机构认为:CTID的推广范围更广,elD应用深度更深。两者各有千秋,或将在未来不同应用场景下形成互补。
04核心产业增量市场,信息安全、芯片模组迎风口
从此前CTID应用建设的产品清单来看,“数字身份证”应用场景建设或将主要涉及四大品类:①安全芯片、②模组、③加密机、④签名验签服务器。
“数字身份证”应用的各个环节,涉及到包括了硬件、软件、数据安全等多个板块,涉及到相关产业链,本文主要概括为以下2大方面:
图源:pixabay
1、系统平台与建设
身份认证包括了身份证的电子化认证、以身份证为基础的法定证件的替代、广义的身份认证,使用的场景非常多元化(公安、政务、民间使用),需要能够建立跨平台、跨系统、跨场景、跨应用的互联互通,同时对于安全保障、运营服务提出了至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布局该领域的主要公司包括了新大陆、数字认证、吉大正元、南威软件、天喻信息、恒宝股份。
其中,新大陆主要提供核心芯片支持,也发动合作伙伴生产相应模组、机具,在软件方面与美亚柏科、浪潮、亚信等合作,硬件合作有海康、大华等。
2、智能设备
对于高隐私、高等级的安全需求等级,该领域的终端识读设备会涉及到,譬如安全芯片、模组、加密机、签名验签服务器等硬件。
目前国内布局该领域的主要公司包括了中盾安全、江南天安、万酷电子、民德电子、天波信息、新大陆公共服务。
对于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指纹、人脸识别等技术公司而言,也将迎来全新机遇。在相关部门的指导细则和规范体系基础上,各行各业需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趋势,为电子身份证的结合应用创造条件。
总结:数字经济的无限想象
“无卡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截至目前,已有不少城市及地区陆续推出“数字身份”抢鲜体验,但仅支持部分营业厅、医院等场景业务办理。
“数字身份证”作为建造数字中国的底座之一,目前其应用仅为冰山一角,未来更多功能及应用场景空间,值得想象。
回归到文中开头总理提到的两个核心问题:隐私安全与老人使用方便。
一方面,数字身份证在普及过程中,必定离不开大量且集中的数据收集,由此对公安大数据、政务大数据等更多场景数据安全保障及运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科技虽好,但科技的人性光环更应该照亮老年人身上,而不是将其“卡”在智能设备之外。
综上挑战,机遇同行。带着数字时代的使命,众多企业履行征途,将在巅峰相见!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