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大热以来,AI终于跳出了实验室的禁锢,成为活跃在科技领域的核心力量。商业化的起步,让AI成为耀眼的新星。
有创业者将AI赛道比喻为“热带雨林”——看上去资源很丰富,但进去后需要强大战斗力才能活下来。经历了早几年的资本涌入、概念热炒,2020年或将是AI企业们的分水岭。
日前,被誉为全球有前途的AI芯片独角兽企业WaveComputing,宣布进入破产保护。这家AI公司一度曾被外界认为有和英特尔、英伟达等巨头一较高下的潜力。
同时,WaveComputing也成为疫情期间第一家申请破产的AI芯片公司,消息一出,市场哗然。WaveComputing的落幕,是无数AI创业公司激进之后的缩影。
我们把目光放回国内,看看国内那些AI行业的独角兽们前景如何?AI还能有可为吗?
AI视觉四小龙外攻内革动作频频
开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大多数行业都面临衰退的困境,AI人工智能作为赋能各行各业的新技术应用,自然也受到了发展的阻力。
全球疫情正在成为AI公司成长道路上的一次“测试”,能顺利通过这场测试的AI公司才有可能进入行业的下一场竞赛。
此外,近两年资本对国内AI创业公司逐渐趋向理性,面向AI行业的投资也越来越少,这导致了一些处于初创阶段尚没有造血能力的AI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AI行业里的独角兽公司动作频繁,纷纷寻求新的突破之路。
一些玩家将黯然离场;另一些则汇入二级市场的大海中,接受更大的考验,如云从科技、云知声、优必选、寒武纪等AI独角兽企业都在申请科创板上市……
目前,国内AI行业独角兽公司普遍历经多轮融资、有着较高的估值,云从、依图与旷视、商汤,并称为AI领域计算机视觉“四小龙”。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中,计算机视觉既是中国AI市场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具备商业化价值的赛道,被广泛应用于安防、金融等各大场景,商业化前景巨大。
近日,云从科技低调完成新一轮融资,总规模达18亿元人民币。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云从在今年年初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公司主体变更为“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1.2亿元变为6亿元。
云从融资情况
作为孵化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人工智能公司,云从科技“AI国家队”的背景的备受关注,此前多轮融资中也不乏“国家队基金”的身影。本次融资投资方同样多为官方背景,除了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盛、广州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基金外,还包括工商银行、海尔金控等产业战略投资者。业内人士称其为争夺“AI第一股”的热门“选手”。
此外,今年融到资的还有依图,3月获得润诚产业引领基金3000万美元战略融资。去年9月依图曝出上市计划,官方口径是“我们重视资本市场,也在积极评估中,目前没有明确计划”。外界猜测,依托国资背景、政府支持与TOG业务生长于上海的依图,有充分的理由将上市第一标地选择为科创板。
依图融资情况
素有“融资机器”之称的商汤,融资轮次最多。不过,前不久有外媒报道,商汤推迟了今年在香港进行7.5亿美元的第一次IPO计划,转战私募市场,寻求5至10亿美元融资。
商汤融资情况
旷视的上市之路同样扑朔迷离,从最初积极筹划港股IPO,到可能转而考虑科创板,日前又据知情人士透露,最终还是会在港股上市……
旷视融资情况
以上四家AI公司,可以说是AI安防领域的拔尖代表。技术进步总是在短期内被高估,但是在长期又被低估,目前人工智能呈现技术不成熟、研究性质大于商业性质、充满不确定性这几大特征。
后疫情遇上“新基建”AI梯队力量崛起
AI遇冷境遇下,AI政策红利仍在。一个明显表现是各地政府仍在积极投入发展AI产业,AI也成为了““新基建””7大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经历了2019年大规模落地,人工智能下半场的比拼,将从技术、人才的竞争转变为客户、项目的争夺,”新基建”火爆的背后是AI新的发展机遇正在酝酿。
广东打响”新基建”第一枪之际,云从科技与广州市政府达成“数字基建”合作,在感知、认知、决策相结合的AI技术闭环下打造的人机协同平台,服务新型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枢。
此平台利用城市算力和数据资源,采用集约化建设模式,一点建设,服务全市,避免重复造轮子,成为广州市数字政府、城市大脑建设的麒麟臂。
在人机协同平台为城市建设数字底座时,云从与“中国数谷”贵阳大数据产业集团共建“智慧贵阳”,此番将打通数据孤岛,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大数据“聚、通、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营深度融合。
“新基建”激发新动能,商汤勇当”新基建”的重要建设者。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新基建较为基层的基础设施,每天承担着高压力、高密度人流运行。虽然IC卡和手机支付极大提升了轨交通行效率,但在乘客手提行李、抱小孩、打电话等诸多情形下依然不够方便,而且疫情之下存在很大接触风险。
为解决这些轨交难题,商汤科技与中国建设银行、建信金融科技、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智慧出行平台,依托商汤科技“SenseMeteor睿知智慧轨交平台”打造,乘客只需刷脸就能过闸乘车,提升了地铁通行效率。
在新型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领域。旷视认为,在推进““新基建””与工业互联网建设的过程中,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是三大关键词,而人工智能是其关键支撑,并从中扮演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角色。
无限的场景也需求无限的算法,但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创造所有算法。要解决这个矛盾,激发整个产业算法创新能力,就需要一套面向所有人开放的AI基础设施。
对此,旷视于今年3月正式发布了新一代AI生产力平台Brain++,并开源其核心框架天元(MegEngine)。旷视认为,Brain++及其核心框架天元(MegEngine),将成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生AI生产力的核心工具之一。
AI生万物,错过了这波浪潮,就有可能永久退出AI的大舞台,这也不难理解为何逆境之下,仍有众多AI企业活跃在大众视线中。
另外,传统产业AI转型的野心,也正燃起。AI企业势必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呈现出“消逝”与“崛起”的双局面。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