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今日头条图虫创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时期,城乡关系将进一步调整,乡村人口、产业、社会结构将进一步演变,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大结构性、趋势性、转折性变化将进一步凸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为接下来一个时期中国的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伴随着新技术的加速涌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应运而生,提高了土地、劳动、资本等各项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为我国推动乡村振兴,迈入农业强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为充分发挥数字科技赋能作用,必须继续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提升,缺一不可。
一方面,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环境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速”,但部分区域以云计算、大数据、AI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在加快推进新基建的背景下,要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区域,在农村地区进一步促进数字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打破城乡“数字素养鸿沟”、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是建设数字乡村的“末尾一公里”。只有农民对数字时代的适应能力增强,利用数字化解决问题、创造收入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广大农民在数字时代“有机遇,抓不住;有条件,不会用”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真正实现数字科技赋能于人。
比如养猪行业,一些完成了数字化养殖转型的牧场,在喂料喂水、圈舍温湿度调节处理等环节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省下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费用。通过数字化养猪,从猪的出生到出栏,整个投喂饲料的过程只需通过计算机控制,不需要工人到猪舍里打扫和投料。
再比如农业种植业,新IT技术带来的数字化创新也是立竿见影。在容易遭受产能损失的地区进行耕种时,农业从业者利用数字化技术给出明智的决定或帮助从业者及时做出反应;借助数字化技术推测即将到来的不利天气,及时做出反应;根据更新的作物和产量数据控制作物轮作等等。
推动乡村振兴并非易事,既需要政策引导扶持,也需要国民的配合,更需要众多科技企业的参与与投入,发挥行业技术落地实际应用场景,才能早日见证中国乡村的真正振兴。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