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域可视的城市安全数字孪生城市,实体化运作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全面推进安全防范平台、监管执法平台、监测预警平台、联合指挥平台建设,做到“一库”汇聚全域数据、“一屏”全员教育培训、“一网”监管执法闭环、“一图”风险感知预警、“一键”联动指挥应战,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城市安全协同治理。加快危险化学品、消防、城市生命线、电梯、自然灾害防治等重点行业领域“智慧应急”信息系统立项建设。
除此之外,多地都发布了“十四五”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发展规划,点击底部智慧城市工程的二维码可深度阅读。下面突出展示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对于融合的20个需求:
1、以全面感知、融合通信、决策支持等技术为支撑,建立融合通信指挥体系,建设联合指挥平台。打造城市公共安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支撑安全应急产业快速发展。
2、构建危险化学品一体化态势感知平台和门户,实现与国家、省业务联动、数据融合。
3、以全面感知、融合指挥、融合通信、决策支持等技术为支撑,围绕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研发市一级应急指挥智能调度平台,建立“星-空-地-体”一体化的融合通信指挥体系。
4、建设完善气象、地震、森林火灾、海洋等灾害,以及水库大坝、交通枢纽、桥梁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监测预警网络,构建精细立体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打造全域覆盖、全时可用、多维融合的智能化、精准化城市灾害事故监测预警体系。
5、建立基于城市全要素、全灾种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汇聚融合各区域和重点行业领域监测预警资源,及时发布城市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跟踪处理闭环机制。
6、升级深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融合“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打造灾害事故信息全媒体传播矩阵。
7、推动应急、公安等专网通信资源共享,形成融合互通的专网共用平台,定期开展应急指挥调度演练,打造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应急通信联动机制。
8、加快 5G 专网、宽带无线专网面向应急场景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极端情况下的卫星、短波、全向微波、现场自组网等非常规通信能力,构建公专并举、宽窄融合、多技术方式组合的泛在融合城市应急通信网络体系,提升应急通信韧性水平。
9、完善落实灾害事故直报制度,推进各职能部门平台信息共建共享,与党委政府紧急信息报送全面融合,提升应急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
10、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与应急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信息化应急管理产品,推广“互联网+应急产业”模式应用,加速应急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11、依托市大数据中心平台,进一步整合应急管理数据,融合相关行业和互联网数据,建成覆盖灾害事故、管理对象、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专题数据库。
12、推进卫星通信网、应急管理 370MHz 窄带集群、融合通信系统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 2023 年形成空天地全域覆盖的应急通信网络。推动重点领域灾害防治、安全监管等数字化应用建设,建立全领域、全业务、全流程的规范化、模块化、数字化事件执行链,提升智治能力。
13、依托 VSAT、卫星移动通信、高通量等卫星通信技术,开展卫星通讯网建设,到 2025 年全市建成 10 套卫星移动站;开展应急管理370MHz 窄带集群建设,形成市县两级节点全覆盖;推进融合通信系统建设,建设市、县级音视频数据接入平台,整合各地视频会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GIS(可扩展)、370MHz 集群通信系统、固定电话、卫星电话、IP 电话等应急指挥音视频资源,到 2025 年建成网络架构合理、基础数据共享、行业管理独立、统一平台、信息应用安全可信可控的音视频资源管理体系。
14、融合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建立集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
15、开发建设信息系统联合展示平台,以系统整合促进业务融合。
16、科技进步为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释放科技红利,为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特别是融合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观测、大数据与云计算、高效数值模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移动通讯、智能化传感器、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必将大幅提升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隐患治理、应急装备、应急通信、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有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17、积极支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促进防灾减灾科技成果产业化。
18、完善多部门共用、多灾种综合、多手段融合、“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精准度。
19、在原有行政执法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满足各业务科室自己定义文书模板、设定科室常用检查事项清单、常用法律法规收藏功能。规范执法程序,增加执法检查方案文书及方案审批流程,同时开发责任体系网格化、双控体系、应急基础信息汇聚融合等应用系统,不断满足日常安全生产业务应用。
20、应急信息共享与通信网络建设。针对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业务内容需求,完善应急感知、应急通信、应急指挥等网络建设,综合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的融合通信方式,通过卫星通信、固定站、移动站等的结合,实现公安、交通、气象、防汛、消防、森林防火等应急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各县(市)区高风险区域、重点监控区域、易受灾区域的应急通信网络的覆盖,保障应急抢险救灾过程中的
整体协同作业通信需求,实现市级指挥中心—县级指挥中心—应急现场多级指挥联动调度。
消防救援智能接处警系统建设。建设汇聚主被动精准定位、智能语音文字识别、多媒体音视频融合、多类别资源“一张图”为一体的消防智能接处警系统。推行要素化、引导式和流程化接处警模式,通过对历史灾情的关联、学习和迭代,实现智能识别灾害类型、灾害场所、被困人员、响应等级等作战要素,科学生成最优路径及力量投送方式,智能生成调度方案,一键调出力量,实现精准接报、精准调度,确保接警、调度、指挥全过程信息上下贯通。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