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一纸调查公告,让刚刚在汽车芯片领域找到增长引擎的高通公司再次陷入不确定性。
2025年10月10日,一则来自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公告让高通股价应声下跌。公告显示,因高通公司收购以色列汽车芯片企业Autotalks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市场监管总局已对高通公司正式立案调查。
消息一出,高通美股周五盘前跌幅一度飙超3.5%,资金纷纷出逃。对于这家46%营收依赖中国市场的芯片巨头而言,这绝非简单的“程序疏漏”,而是戳中了最敏感的命门。
这已是高通十年内第二次在中国遭遇反垄断调查。2015年,高通曾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罚60.88亿元,创下当时中国反垄断罚款的最高纪录。
02
此次引发调查的Autotalks收购案,在高通的汽车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Autotalks是以色列一家专注V2X(车联网)通信技术的公司,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专用V2X芯片组。
对高通而言,收购Autotalks是其构建汽车芯片垄断闭环的“最后一块拼图”。目前高通在中国智能座舱芯片市场的份额已突破70%,2025年上半年装机量占比高达75.9%,几乎垄断了中高端车型市场。
然而,高通在车规级V2X硬件方案上存在短板。Autotalks的双模解决方案兼容全球标准,能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毫秒级低时延通信,被视为自动驾驶的关键支撑技术。
这笔收购过程充满波折。2023年5月高通首次宣布收购计划时,估值达3.5亿-4亿美元。但在欧美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下,高通于2024年3月宣布终止收购。经过重新谈判,最终在2025年6月以8000万-9000万美元的“骨折价”完成交易,较最初报价缩水近77%。
本次立案调查的核心问题在于“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根据中国《反垄断法》,达到国务院规定申报标准的并购交易,必须事先向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者不得实施集中。
“未依法申报”本身构成独立的违法行为,不论该项收购是否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市场监管总局的立案首先是针对这个程序性违法行为。
03
中国市场对高通有多重要?数据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根据高通财报,2024财年中国市场贡献了高通总营收的46%,远超美国本土的25%和韩国的20%。这一比例在十年间持续攀升,成为高通全球布局中最重要的单一市场。
过去十余年,高通吃尽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飞速发展的红利。从早期小米等互联网手机品牌的崛起,到如今小米17系列继续首发高通旗舰芯片,中国市场与高通的命运早已紧密相连。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手机芯片领域。随着高通向汽车芯片市场转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2025年第三财季,高通汽车芯片业务同比增长21%,成为其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之一。
04
调查带来的直接影响已经开始显现。短期来看,高通收购Autotalks的交易大概率将被暂停,直到中国监管机构完成审查并做出决定。这个暂停的时间可长可短,将直接影响高通在车联网领域的布局节奏。
从处罚力度看,若最终认定违法,高通可能面临最高达上一年度销售额10%的罚款。以高通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度103.65亿美元营收计算,全年潜在罚款金额将达数十亿美元。
更严重的后果可能涉及交易本身。市场监管总局可能以附加限制性条件的方式批准收购,甚至直接终止交易。2021年高通收购瑞典汽车技术公司Veoneer时,就曾因中国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而放弃部分收购。
当中国市场贡献近半营收,而企业却屡次触碰监管红线,中国合作伙伴的信任度或将受损。在华为、地平线等本土芯片企业崛起的背景下,这种信任流失可能带来长远影响。
05
高通被查事件,折射出全球科技博弈的深刻变化。从“市场换技术”到“规则护技术”,中国正以反垄断法为武器,在关键技术领域构建“规则护城河”。
这种转变与国际趋势形成共振。欧盟《数字市场法案》、美国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诉讼,都显示出全球范围内对技术垄断的警惕。高通的遭遇,本质是国际规则博弈下,技术霸权遭遇的制度性反制。
对跨国企业而言,这要求建立“多司法辖区合规矩阵”,将中国市场的监管要求置于与欧美同等重要的地位。任何“规则适配缺陷”,都可能付出高昂代价。
而调查背后,是中国对关键技术领域的“红线思维”。V2X作为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高通的垄断可能挤压华为、地平线等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监管出手,实为给国产技术留出发展窗口。
2024年,中国车载芯片国产化率已超30%,政策红利下这一数字有望加速提升。华为海思的5G-V2X芯片、大唐高鸿自主研发的V2X芯片及模组,以及中科创达等软件服务商推出的端侧AI方案,正逐步打破高通“芯片+软件+生态”的绑定模式。
此次调查将为国产V2X芯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宝贵的成长时间和市场空间。Autotalks的技术落地延缓,为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企业争取了追赶时间。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