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智能化市场格局,早已不是凭借单一算法模型比拼的时代。
纯软件和算法难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软硬一体化”成为各大AI企业齐发力的大方向。换句话来说,即告别“空中楼阁”的AI技术,实实在在落地到应用场景,让AI持续发光。
AI主赛道中,仍然齐聚各路玩家,打法自然各异。
6月19日,旷视对外呈现了全新升级后的企业服务战略大图,聚焦智能楼宇园区场景。由此,旷视在ToB企业级服务层面上迎来新的战略起点。
而这并非旷视在ToB领域的发力,早在2015年旷视就已涉足智慧办公、智慧楼宇场景,2020年旷视则重新整合了多个业务单元成立了企业业务事业部(EBG)。
提到AI企业,大众对于旷视算不上陌生,但在不断发展迭代的市场及需求下,企业的发展战略都有所侧重,也有所变化。
发布会后期,抱着对“旷视EBG战略背后的智能楼宇发展思路为哪般?为硬件产品做了哪些技术赋能?面对企业级数字化建设的痛点如何解决”等疑问,慧聪物联网专访了旷视科技资深副总裁、企业业务事业部总经理顾亮。
(旷视科技资深副总裁、企业业务事业部总经理顾亮)
1+3+6战略所指入局楼宇园区主赛道
2019年全国楼宇园区智能化的市场规模超万亿,国内地产园区逐渐往高质量、数字化发展,并从增量转向存量,智能建筑助推整个建筑硬件设施改造,也为生态、文化、产业、功能等各种软环境持续输入新能量。旷视科技自然看好该领域发展势头,毕竟从市场角度出发来看,作为城市微单元,工作、消费和生活都离不开楼宇园区里AI带来的安全性、便捷性。
旷视新成立的企业业务事业部也更多地聚焦在智能楼宇园区领域,但这个领域算不上新的风口,前后传统厂商海大宇,后有AI友商层层逼近,旷视在这个方面的解决方案有何优势?
2020年开年以来,在疫情倒逼行业技术产品升级的节点上,智能楼宇园区市场有了更多玩家的发力和参与。楼宇园区同样被认为是机器视觉赋能的场景之一。
“每个玩家都有不同的优势,当然与传统行业前辈或友商相比,我觉得旷视的特点较为鲜明,我们也一直秉持技术信仰和价值务实的观点,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和解决方案。”
通过顾亮的介绍,我们也逐渐了解到旷视进入楼宇园区赛道的原因。
近年来,旷视科技的战略在持续升级。顾亮指出,旷视的业务围绕“1+3+6”开展,“1”指Brain++人工智能生产力平台,可以说是旷视战斗力生生不息的核心;“3”是致力于打造城市大脑、供应链大脑和个人设备大脑,“6”是旷视针对供应链、个人设备、城市物联网赛道进一步部署的6个细分领域。
在供应链场景中,旷视打造了物流业务事业部(LBG)和零售业务事业部(RBG)分别注重物流和零售行业,两个团队构成供应链大脑业务版块。
在个人场景中,旷视有云服务事业部(CSG)和移动业务事业部(MBG),两个团队构成个人设备大脑业务板块。
在城市场景中,旷视针对公共安全、城市治理、交通相关的大规模人群/车辆治理的城市级业务,已有城市业务事业部(CBG);此外,针对城市微单元和企业级市场数字化建设,也就是旷视今年新成立了企业业务事业部(EBG)。
除了上文讲到的市场空间巨大以外,楼宇和园区作为城市微单元,也是基础设施的一个组成部分,旷视也想利用AI去推动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深度融合。结合1+3+6战略,我们不难发现“用AI构建城市物联网和城市大脑”是旷视EBG的核心战略布局。
旷视为什么选择楼宇园区?总结来看:
第一,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需求不断增长;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发展,普惠AI逐步进入了城市微单元,AI进入千家万户;
第三,城市物联网是旷视的“1+3+6”战略三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响应整体交付需求软硬一体打造技术壁垒
旷视认为,算法实现价值的路径应该从算法本身到与算法相关的芯片,从芯片到硬件再到整个IoT的硬件群。从这个基础上搭建基础的软件平台,挖掘通用人工智能或者跟人、车、物相关的共性需求,再搭建业务中台,同时向上接入行业的软件平台,以场景需求和整体解决方案为牵引,才能建立一道严密的护城河。
基于传统硬件难以释放算法的能力情况,旷视走下算法神坛,持续脚踏实地触碰硬件,持续投入研发硬件适配算法,实现算法和硬件的联合开发,降低整体成本同时形成技术壁垒。
在发布会上,旷视推出了新一代人脸门禁一体机——神行,从其在智能楼宇园区AIoT云边端产品体系全景图可以看到,基于AI技术和算法能力,旷视正在逐一点亮面向楼院园区云、边、端全栈产品,打造出完整、开放、可成长的AIoT产品矩阵。
从发布会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旷视非常重视硬件方面的能力。基于旷视近年来构建自由硬件产品体系厚积薄发的功力来看,其硬件产品越来越多,覆盖场景越加丰富,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当人脸识别的算法从98%到99%的时候,它的应用层面并不会带来核心变化,但我们始终认为算法是技术,整个端到端的硬件能力才是能够给客户带来核心价值的壁垒。”顾亮说到。
实际上旷视之所以重视硬件,背后的根本是源于关注客户价值所衍生出来的需要的软硬一体化服务。从组织架构来讲,旷视EBG团队具备齐全的从软硬件开发到解决方案、交付,再到团队的商务拓展能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做到软硬结合、整体交付体现AI解决方案的真正价值。
“我们还是会很坚定地走硬化的道路,这不是今年的想法,而是这几年工作的延续。”顾亮明确表明对于软硬一体的发展战略。
ToB市场需求各异如何突破落地难点?
从技术角度来看,在深度学习方面,旷视一直都握有话语权。今年,旷视开源了自研人工智能生产力平台Brain++的深度学习框架“天元”。其实从2014年开始,旷视便自主研发工业级深度学习框架,并在相应企业级客户的智能化、定制化、碎片化需求方面有了更快速的交付能力和先天优势。
深度学习框架是基础能够解决算法训练和部署问题,但数据和算力也同等重要。因此除了开源深度学习框架,旷视还搭建了整个现场训练的服务和平台,以及交付支撑团队,推动Brain++商业化本质是为了帮助客户在不同的行业定制行业算法。
“在技术上打通通用需求到定制化行业需求,以客户20%的核心痛点和行业需求为牵引,打通整个园区端到端智能化、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服务,在此基础上生长出行业所需要的行业平台和行业业务。”顾亮说到。
在企业级领域,当业务场景下沉到楼宇园区等城市微单元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一些落地难点。正如顾亮所说,客户需要的通常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需要帮助供应商达到其对园区、楼宇、智能建筑的升级、数字化改造。顾亮将这些难点总结为以下4点:
第一:整体需求。往往一家企业很难做到端到端的所有需求,旷视目前在努力提供一套全栈式的智能化楼宇解决方案,从软件到硬件、从算法到产品、从了解需求到实施交付,结合部分生态伙伴,助力满足客户的智能化整体需求。
第二:碎片化。在整个行业里,尤其是企业市场,通常来说是分为无数个行业,而旷视能做的是先抽离共性部分,再通过定制化、现场训练、行业软件开发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和碎片化的需求。
第三:平衡成本。旷视目前产品也在向着软件算法可升级、可远程更新、可持续获得全周期信息服务发展,尽量缩减和控制用户在AI投资上的成本。另外,旷视还提供像魔方这样的边端产品进行传统摄像头的感知设备改造,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第四:隐私安全。其实在这个方面旷视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面,2019年旷视已经推出了基于企业自身管理标准的《人工智能应用准则》,在AI创业公司中第一个成立了AI治理相关的组织“旷视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以此来监督、推进AI的应用合理性,助力行业构建一个可持续、负责任、有价值的人工智能形态。
在一些特定领域,行业客户对于信息安全和数据有极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类客户需求,旷视的研发团队能够直接在现场带着训练平台、算法研究员走入基层,通过私有化部署训练算法,并在客户终端集成业务平台,更贴合客户的需求。
此外,旷视还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大型金融企业客户合作,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几大运营商伙伴合作,在运营商体系一年的出货量达到十万台以上。
“我们始终认为技术要为客户服务,才能实现它自己真正的核心价值。”正如顾亮所说,旷视科技找到自身下一个技术价值附属点。
总结:
综上可以看出,在进击城市物联网领域路上,旷视科技的战略打法越来越扎实,基于算法再延伸到产品、场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行业所需要的平台及业务,完美契合于市场不同需求与自身不断成长的循环。
在AI战局进入新的分水岭时,旷视清晰地看到技术并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护身符”,解决实际场景问题更为重要。经过几年的发展,旷视沉淀了更多乘风破浪的实力,也在无形之中建立起自身的护城河。
城市物联网毫无疑问将成为各大AI企业争相布局的领域,如何在当下变幻的市场中,找准战略方向,并且取得不错的成果?旷视或许可以给后入局的友商带来一些启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