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三大运营商“掺和”大模型的底气是什么?
2022年末,OpenAI撞开了AI新时代的大门,虽然这扇门本身就已经松动了。
ChatGPT一时间风头无两,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厂商将目光放到了大模型上。
进入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闯入人们的视野当中,华为、百度、阿里等大厂的入局自然是在意料之中,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三大运营商也“按捺不住”了,接连发布了自家的大模型,看样子是要在新赛道上再较量一轮。
最先出招的是中国联通。其在6月28日的上海MWC2023大会上首次对外公布了旗下的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鸿湖图文大模型1.0”。
而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则是将“擂台”放到了行业盛会WAIC 2023(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
7月6日,中国电信率先发布大语言模型TeleChat。7月8日,中国移动正式发布两款大模型:九天·海算政务大模型和九天·客服大模型,主要面向政务和客服领域。
八仙过海,运营商的大模型功法有何不同?
至此,三大运营商正式在大模型这条新赛道上会面,新一轮竞赛自然也是明枪开跑。
而作为压轴亮相的参赛者,中国移动的大模型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在行业发展高热不退的大环境下,三家运营商又有哪些奇招呢?
首先来看一下运营商为其大模型起的名字——中国联通鸿湖图文大模型1.0、中国电信大语言模型TeleChat、中国移动“九天”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
显而易见,中国移动直接将其大模型定义为了行业大模型。
图源:运营商那些事
技术升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但总归要落到产业内才算是真的发挥价值。所以,我们总能够在各类大模型发布会上看到“炫技”的效果展示桥段。
但是,对于大模型而言,度过了最初的短暂甜蜜期之后,作诗、知识百科等应用已经很难点燃行业热情了,如何改变传统行业或是为已有智能化服务赋能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回归到运营商的大模型上,联通的鸿湖图文大模型号称是首个面向运营商增值业务的大模型,并未点名行业。电信的TeleChat展示了大模型赋能数据中台、智能客服和智慧政务三个方向的产品,是其与千行百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进行融合。
反观移动,其是直接将自身多年来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的经验注入到大模型之中,进而孕育了九天·海算政务大模型。所以该大模型在政务事项理解、多维度信息关联、复杂流程交互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
而九天·客服大模型则是将移动多年来在客服领域沉淀的海量服务数据、业务知识和服务经验调用起来,通过“大模型—人工坐席—用户”的三方沟通场提高效率。
换言之,移动是通过大模型将其成熟的智慧政务、智能客服应用进行了升级“扩容”,真正面向垂直行业落地了专业的大模型。
提及行业 ,不免容易联想到华为在4天前发布的盘古大模型 3.0。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在发布会上直言不讳——华为盘古大模型不会写诗,只会做事!盘古大模型是要扎根行业 ,为各个行业带来价值!我们一直坚持的方向就是 AI for Industry,所以盘古大模型不会作诗,他也没有时间作诗,因为他要深入到各行各业里头去!因为他要让 AI 来赋予千行百业价值!
华为也在发布会现场展示了盘古for矿山/铁路/气象/制造/政务。而在盘古政务大模型的展示中,华为也介绍了其功能与能力,其中就包括准确地理解民众的咨询意图,把老百姓的话语转化为政府办事的语言。与九天·海算政务大模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同场竞技之下,中国移动、亦或是其背后所代表的运营商,在这场大模型战争中是否有哪些优势呢?
运营商打好“算网融合”这张牌
其实,运营商入局大模型也可以说是顺势而为。毕竟大模型是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的有机结合,运营商作为数据与算力的“卖水人”,无疑是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的。
首先,运营商可以将大模型能力引入自身应用提升运营能力与网络能力。
正如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马继华所分析,运营商可通过大模型研发,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通过大模型能力助力运营商云计算等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提高产品核心价值,同时大模型将带动大量新兴业务发展,从而提高流量和算力使用量,为运营商带来转型价值。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AI大模型与通信网络的融合,也就是网络的智能化转型,这也是运营商所拥有的差异化应用之一。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事业部网管支撑处专家罗志毅表示,从自智网络的角度来看,大模型带来了一个网络全景的全面认知能力,这对于电信运营商面临的多供应商管理难题以及不同层面的网络协同与运维难题,带来了学习成本的下降以及整体运维能力的跃升。
其次,运营商可以推出行业大模型或者将其大模型与行业解决方案融合,全面赋能千行百业。这也正是目前三大运营商所推出的大模型。
第三,在算力需求急剧膨胀的时代下,运营商相较其他厂商在算力与网络方面拥有更深的积累与优势。
众所周知,摩尔定律逐渐进入瓶颈,单芯片的算力提升空间越来越窄,成本越来越高。在单点算力无法持续倍增的情况下,盘活现有的算力资源,是解决算力不足问题的唯一办法。
而这便是“算力网络”的重要意义——为用户提供最适合的算力资源服务,即算力类型匹配,算力规模合适,算力性价比最优。
在这个过程中,算力网络将离散的算力连接起来,由“算”来生产算力,由“网”来连接算力,并引入智能的“算网大脑”来统一感知、编排、调度“网络中的算力”。
图源:鲜枣课堂
换言之,将算力与网络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曾在“2022中国算力大会”上介绍道,“如何把这种无序、异构的算力,通过网络进行组织编排,从而提供服务,算网融合是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而运营商作为网络管道的建设者,自然也是算网融合的重要参与者。
在最初的云网协同阶段,在边缘计算的发展下,中心云的一部分算力下沉,流动到了通信网络的各个层级,更加靠近用户,让人们动态、灵活地获取所需的算力服务。
而在数字化改革日益走深向实之际,数据变得越来越庞大、繁杂,AI加速落地,算力需求激增,从而加速了云网融合,也就是算网融合。
而只有在真正融为一体之后,才算是实现了算力网络。
中国的运营商作为全球少有的运营商+云服务商,在算网融合之中必定大有作为。目前,从三大运营商目前喊出的“口号”来看,“算网融合”是重点。
换言之,大模型时代所牵引的高算力之下,三大运营商也算是达成了基本的共识——既要强大的计算基础设施,同时也需要高速可靠的网络及时让数据流动。
更重要的是,在算力网络建设中拥有更多话语权的运营商不仅可以为自身大模型夯实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其他企业的助益。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去年2月正式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规划设立8个枢纽节点,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即将东部的数据传输到西部进行计算和处理。
国家发改委公布数据显示,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中,新开工项目25个,数据中心规模达54万标准机架,算力超过每秒1350亿亿次浮点运算,约为2700万台个人计算机的算力。而这也将为算力网络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而根据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1年末,国内IDC市场份额主要被三大基础运营商所占据,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33.6%、17.5%和11.2%。毫无疑问,拥有数据中心建设经验、并且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运营商也势必在“东数西算”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行业拓展是关键
“脱虚向实”一直萦绕着AI应用,在大模型中也不例外。
而对于运营商而言,其以网络通路建设为起点,虽然均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应用探索,但是相较于华为、阿里、百度等大厂,在行业赋能上的竞争仍不占明显优势。此外,单就算法能力而言,商汤、科大讯飞等AI厂商更是在垂直行业内深耕已久,同样拥有难以撼动的地位。
如此来看,运营商在大模型竞赛之中更应该把握算力网络建设的优势,为其他厂商的大模型提供支撑。同时也应该结合生态进行更多的行业模型探索。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