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24日,由慧聪物联网、慧聪安防网、慧聪电子网主办的2024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暨第21届慧聪品牌盛会在深圳隆重召开,以高端思辨与技术交流为强劲引擎,加速为产业发展全方位赋能,助力产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会议以“智能无界,勇敢生长”为主题,齐聚数百位专家、领导、获奖企业代表、买家及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汇聚一堂,从“解锁万物智联”启程,穿越“拥抱场景数字化”的浪潮,直至“智启出海之帆”的壮阔航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带来一场思想碰撞的交流盛宴,一同探寻物联网产业链的未来与可能。
大会现场,在解锁万物智联篇章,中国信通院华南运营中心主任赵瑞龙带来了《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演讲,从政策导向、技术路径、国际协同等方面探讨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物联网发展策略。
图 | 中国信通院 华南运营心主任 赵瑞龙
01、国际物联网产业布局与政策导向
全球范围内,美国、欧盟、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
美国着重于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特别是自2023年颁布的《物联网安全标签法案》以来,所有进入北美市场的消费品需通过NIST的安全评估并获得物联网安全标签才能销售。此法案不仅反映了地缘政治的影响,也预示着未来出口市场将面临新的合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考虑实施类似的反制措施,以确保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欧盟则聚焦于可信边缘计算及数字空间建设,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的工业物联网环境,以提升制造业效率和优化供应链体系;德国持续推进其工业4.0计划,尤其关注工厂端的边缘计算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努力打造一个互联的制造网络;日本以社会5.0为愿景,注重安全和技术的结合,尤其是在AI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发展;韩国方面,尽管移动通信技术仍处于3G/4G阶段,但正积极探索5G与AI、IoT的整合,推动数字新增长点。
02、中国物联网发展路径与地方政策实践
在中国,物联网的发展路径从“万物互联”逐渐演进到“万物治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全面发展移动物联网的通知等,都表明对物联网发展的高度重视。
地方政策看,北京强调数字贸易、金融民生等领域的应用推广;上海在工业、农业领域促进物联网应用落地;广东省加快物联网建设,将感知设备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部署,大力推广鸿蒙操作系统,加速国产化进程,减少对国外操作系统的依赖。随着AIOT(AI+IoT)成为行业智能升级的关键赛道,软件占比逐步增加,改变了传统硬件主导的局面。
物联网安全标签成为打破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各国正积极寻求标准互认,解决安全标签体系问题。中国正在积极与国际标准组织对接,健全自身安全机制。
智能传感器向边缘侧下放,伴随新一代感知一体化系统发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智能传感器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03、技术革新推动物联网与AI融合
通信技术革新如5G-A(Advanced 5G)技术的发展将带来通感一体化和无源物联网等新变化,为物联网和AI的融合提供良好环境。5G-A基站将具备通信和感知能力,实现无人机等设备的身份验证和空域管理。同时,5G-A的波段能量可以直接为无源物联网芯片赋能,降低数据采集成本,为物联网和AI的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全球物联网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根据自身优势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技术路径。中国作为物联网大国,拥有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优势,将在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面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技术挑战,中国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推动物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而言,通信技术变革将为物联网与AI融合提供良好环境,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