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2月份起,关于养老金的话题新闻层出不穷。银保监会就发布消息称,自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要扩大到全国范围。
这两天,个人养老金每年缴纳上限为12000元的话题又上微博热搜。
养老,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绕不开的话题,而老年化进程更是让它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痛点。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关键数据:
在人口年龄构成方面
0至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
15至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
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而且65周岁人口位居世界第一。
这个数据表明中国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随之带来的养老压力也让很多独生子女无力承担。
老年人群日益分化。而社会中各色各样的养老体系与机构层见叠出,对于日常的饮食、居住等需求已完全可以满足。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在基础的生活保障之上,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
老年人需要的已不仅仅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但往往大部分人忽略了老人精神层面的感受。与“养老”观念相比,“享老”在基本生活满足之外,更需注重对老人的精神服务和关怀,让老人有尊严、有价值、有幸福感地度过晚年。
那么,有什么途径可以让老人从“养老”转化为“享老”呢?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智慧养老”成为委员关注的焦点。老年人期待大力建设和完善养老设施和服务,把感受和尊严放在首位。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和年轻人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实现。
今年的两会,关于养老、智慧养老方面的建议:
黄晓渝 全国人大代表、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完善医疗护理上门服务体系 提升居家养老质量
可通过完善医生护士在社区医院的多点执业制度保障,盘活闲置资源,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增加“上门出诊”“定期家访”“医疗护理服务购买”等灵活的医疗切入模式提升居家健康保障。
可通过完善医生护士在社区医院的多点执业制度保障,盘活闲置资源,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增加“上门出诊”“定期家访”“医疗护理服务购买”等灵活的医疗切入模式提升居家健康保障;
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群体建立专门健康档案,增加失能老人家庭护理费用纳入“社会保险”的政策,并分层次培养养老医疗护理人才;
将“智能可穿戴远程监测”纳入医保支付,全面启动健康管理新模式。
(来源: 每日阳江)
张琳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教授
健全覆盖全民的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建立统一制度标准和管理规范
全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城市共49个。但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但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制度及规范性文件有待完善;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场地仍然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经验不足,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政策执行偏差;能力评估标准不一等。
健全覆盖全民的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建立统一制度标准和管理规范;
提高护理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完善不同部门涉老资金政策衔接;
建立税优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建立独立运行长期护理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来源: 中国网财经)
郑坚江 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
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相对薄弱;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极度匮乏。
建立以未来社区为最小单元的“驿站”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引进与培育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
(来源:新浪财经)
刘庆峰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
建议加快机器人在养老方面的积极作用
面对正在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养老服务在适老化服务、智慧康养、老年人情感陪伴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建议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实现机器人辅助生活服务与康复训练,补齐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问题;
推动情感陪护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尤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实现情感关爱;
打造科技适老平台,营造优待善待老年的良性氛围,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来源: 行业快报)
陈保华 全国人大代表、华海药业总裁
推动养老服务立法,提高养老服务人员报酬
“从源头上真正解决当前人们普遍不愿到养老服务业就业和社会中普遍不看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才能实现养老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把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提升为法律规定,针对有关共性问题用法律规定加以规范和保障,把养老服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以促进全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均衡发展,体现养老服务待遇的公平性,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劳动,提高其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等,从切身利益和社会地位提升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来源:时代周报 )
李金波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创新研究院主任
加强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
“目前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实际落地时仍面临多重挑战:由于老人的支付能力、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种种原因,广大老年人群体需要更多时间接受智能技术产品;城乡之间智能产品的普及程度存在差异,也使得适老化改造推进缓慢。”
建议结合城乡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家庭适老化改造标准,建立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示范区;
建立和完善“智能服务型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切实营造老年人智能生活有益环境,让老年人实实在在享受智能科技成果福祉、提升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鼓励和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标准、让更多智能产品变得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和应用。
(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
雷后兴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委员、丽水市中医院名誉院长
弥补养老机构服务短板,实施标准化服务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我国养老服务虽已迈进了标准化工作,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服务存在较多问题,如机构人员素质较低、硬件设施不足、服务形式单一、收费不规范。”
建议民政部门牵头,按照《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强制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和《养老机构膳食服务基本规范》3个行业标准及《养老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规范》等5项行业标准,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合格认定、等级评定等,实行标准化管理方式,推动养老业全面实施标准化服务;
公开对养老机构实施标准化服务信息;
加强养老从业人员培养和培训;
将政府举办的普惠性养老机构列入规划,解决全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需求日益突出的问题;同时扶持普惠性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养老业的发展。
(来源:钱江晚报)
业内专家认为,尽管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及养老的需求日益增长,社会中可供利用的健康及养老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以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成为破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一把“钥匙”。
在新版《行动计划》中,将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列为推进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健康及养老领域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提升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的智慧化水平。这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让更多老年人智享晚年提供了路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