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投稿

大佬激辩:智慧上海究竟该如何建设

2016-11-08 09:35 来源:新浪作者:钟娟娟

慧聪安防网讯 主题为“互联网时代的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十八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正在火热进行中,本刊《头脑风暴》栏目也为此录制了一期特别节目,请来了超豪华中外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嘉宾,围绕“互联网+”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城市在出行、支付、制造等环节和场景中的相关应用和问题展开了火热讨论。

上述中外企业家分别来自制造业、科技界、金融服务等领域,包括蒂森克虏伯、汇丰控股有限公司、贝卡尔特集团、通用汽车公司、上汽集团、中国银联、上海电气集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业务覆盖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各自的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所领导的企业总市值高达3.8万亿人民币。

大佬激辩:智慧上海究竟该如何建设

城市的智慧程度是否取决于互联网的运用能力?

对此,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表示,智慧城市是一个比互联网更大的概念,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这其中互联网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除了互联网的运用,还要考虑到环保、安全、市民素质等多样化的需求。

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黄迪南则认为,互联网的运用能力对智慧城市建设有决定性作用,智慧化与信息密切相关,一个城市的各行各业要高效率智能化地获取信息,发送及反馈信息,实现最大可能地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都必须基于互联网的运用和完善。

普华永道全球主席罗浩智也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要把人类的思维、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可信数据结合起来做判断。

例如,当下大多数车企甚至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发力的自动驾驶,未来能否在上海成为智慧城市出行的一种普遍模式。

罗浩智就认为不能只考虑技术和商业因素。“今天如果是在非洲讨论这件事就不太可能,因为自动驾驶产生的首要条件,是在一个有车的环境里;另一方面是市民或消费者是不是想要,需要这个东西;第三是关于自动驾驶方面的法律和监管的框架在世界各地都不一样,这些方方面面都要通盘考虑,不能只考虑技术因素。”罗浩智说道,未来希望上海不只是私家车有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而是能扩展到火车、公交车等各个不同的交通领域,创建一个智慧出行的闭环,才能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大的便利。

蒂森克虏伯董事会主席海里希•赫辛根(下称“海里希”)则建议,首先要减少正常工作日因为通勤高峰引起的交通堵塞和事故,从根本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出行,比如一些不需要定时坐班的岗位可以开放在家里办公等;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自动驾驶、分享经济等多种形式来实现交通智慧化,减少城市交通压力。

此外,智慧交通的第一阶段——一些智能交通系统已经开始商业化,如车道偏离报警系统、车辆追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停车计时收费系统、多种交通支付一卡通等应用。

凯文•凯利曾预言:“以‘生产力’为衡量指标的工作都应由机器人来代替。”中央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与当下大热的工业4.0和智能制造概念密切相关,对拥有大量制造企业的上海来说,未来要如何处理人与机器的关系?上海智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力?

海里希认为,从制造到“智造”的关键,是交流能力,即机器和产品在制造环节中都要具备交流能力。“未来肯定有很多工作都可以被机器人替代,我们谈到互联网+的时候,最需要关注的是机器和产品的交流能力。比如电梯制造和运营中的智慧化,在整个产品周期里可以随时监控生产和运营情况,在最快的时间里收集数据,分析故障,为维修等环节提供便利,进而为客户提供价值。”他认为,替代,不是简单地替代体力劳动,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的数据收集分析等功能,未来机器人和人的分工可能没有明显的栅栏,一些敏感的工作,可能需要机器人和人相互辅助,安全和谐地在一起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价值。

对于上海如何抓住智能智造的机会,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主席范智廉表示,一个成功的企业或企业家,第一个衡量标准是人和与人相关的要素。数字化时代必须要互联互通,过去企业体量从小变大已经习惯了项目制的组织方式,而人才、创意、协作方式的转型,才是决定未来制造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热门作者

东方

简介: 天马行空的文字之旅。

邮箱: liutingting03@hczyw.com

简介: 保持期待,奔赴山海。

邮箱: zhuangjiaxin@hczyw.com

松月

简介: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邮箱: wuxiaqing@hczy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