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安防企业还在为摄像头、门禁、工程项目的“价格战”而焦虑时,一批深耕细分领域的“小众玩家”却悄然实现了高盈利。
在最新慧聪研报《从安防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看中国安防市场》报告中,有一类常被忽视的群体——其他安防产品类企业。它们不参与主流赛道的竞争,而是专注于商品防盗、安检设备、实体防护、电子脚扣等“冷门但高价值”的细分领域。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企业,在2024年交出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毛利率成绩单。其中,荣飞科技以77.06%的超高毛利率,成为整个安防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隐形冠军”之一。
这不仅打破了“安防=低毛利”的刻板印象,更揭示了一个真相:在传统硬件红海之外,一批“冷门但高价值”的细分赛道正在悄然崛起。
一、数据整体承压,但亮点纷呈
根据报告数据来看,2024年“其他安防产品”类的研究样本为14家公司的15项业务数据。
慧聪物联网制图 数据来源:根据各公司2024年年报数据整理
15项业务中,收入出现增长的有6项(占比40%),持平或下降的有9项(占比60%)。其中,营收规模领先的同方威视(安检设备)营收63.76亿元,增长12.57%;王力安防(安全门)营收18.83亿元,小幅下滑3.68%。
但从盈利能力和增长质量看,亮点更为突出。15项业务中,有多达7项业务的毛利率超过了30%,构成了一个高毛利细分集群。尤为引人注目的是:
荣飞科技的电子脚扣业务,毛利率高达77.06%,同比提升5.96个百分点,利润增长61.22%。
朗鸿科技的商品防盗业务,毛利率高达56.58%,收入增长36.63%。
美思特(新上市)的商品防盗业务,收入大增36.87%,利润增长65.96%。
二、现象背后:为什么“冷门赛道”能高毛利?
我们不禁要问: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为何这些“小而美”的企业反而能实现超高毛利?
1. 技术壁垒高,替代难度大
以荣飞科技为例,其电子脚扣产品应用于司法监管场景,涉及定位精度、防拆报警、续航能力等多项技术指标,且需通过公安部认证。这类产品客户集中、需求稳定,一旦进入供应链,合作关系长期稳固,企业因此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2. 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有序
朗鸿科技和美思特专注于商品防盗标签(EAS标签),客户主要是大型商超、连锁零售企业。这类市场集中度高,价格战不激烈,企业可通过技术升级和客户服务维持高毛利。
3. 特殊材料与工艺带来溢价
金刚光伏的安防玻璃采用特殊复合工艺,具备防爆、防火、防弹等多重功能,广泛应用于银行、监狱、高端建筑等场景。其96.94%的毛利率,反映了特种材料的高附加值。
4. 实体防护产品具备消费属性
王力安防的安全门与智能锁业务,虽受房地产下行影响收入下滑,但其毛利率仍维持在28%-32%之间,远高于工程类企业。
这是因为这类产品直接面向家庭用户,具备“耐用消费品”属性,客户更看重品质与安全,而非单纯比价。
三、为何会出现这种分化?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高毛利的背后,是精准卡位细分市场的胜利。
直接原因在于需求侧的变革:
1、to B 与 to C 的需求差异:表现亮眼的赛道,如商品防盗服务于零售业、安检设备服务于交通、物流、公共安全、金融等领域,需求源自于企业级客户持续的降本增效和安全管理投入,与地产关联度低,抗周期性强。而表现不佳的智能锁等,则与新房装修、个人消费意愿高度绑定,受周期影响巨大。
2、政策与标准驱动:安检、特定场所的实体防护等领域,往往受到强制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驱动,创造了持续且稳定的需求基本盘。
3、根本原因在于供给侧的壁垒:“其他安防”板块并非一个同质化市场,而是由无数个“利基市场”组成。那些表现好的企业,往往是某个利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例如:
技术壁垒:如朗鸿、美思特在商品防盗领域的射频技术积累。
资质与认证壁垒:如同方威视在安检领域拥有极高的客户信任度和项目经验壁垒。
品牌与客户粘性壁垒:如王力安防在安全门领域的品牌知名度。
这些壁垒保护了领域内的企业,避免了恶性价格战,从而守住了可观的利润空间。
四、展望与信心:小众赛道,大有可为
展望未来,对于“其他安防产品”板块,我们不必悲观,反而应抱有更多信心。
确定性需求仍在增长:社会对于安全、效率、成本管控的需求是永恒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周界防护等需求,只会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这将持续赋能相关领域的头部公司。
出海是巨大增量:中国的安防产品,从监控到安检,其技术、成本和制造能力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很多在国内看似“卷”到不行的利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是性价比极高的“香饽饽”。
技术创新催生新赛道:AI、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正在让传统的安防产品焕发新生。新技术正在模糊传统安防产品的边界,创造新的增长点。
年报数据是冰冷的,但背后的产业逻辑是鲜活的。不存在绝对的好行业或坏行业,只有能否找到自己生态位的企业。
不必总是追逐最热闹的赛道,在这些静悄悄的“冷门”领域里,深耕核心技术与客户价值,同样能孕育出出利润率惊人的“小巨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