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洗澡,百人围观
人在家中坐,家事传千里
摄像头破解教程教学
......
诸如以上此类触目惊心的调侃,实际上却真实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信息网络、物联网、光学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摄像头联网化、智能化打开安防监控的新市场。安防监控设备不再局限公共场所运用,随着智能家居势起,摄像设备开始踏进千家万户。
图源:pixabay
摄像设备原用以保障人员安全、生产安全以及经济安全,但随着其运用越来越广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个广阔的市场。隐私侵犯风险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悄然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隐患。
近两年来,关于“隐私信息安全问题的报道也不再少数。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控制或非法私装摄像头,在公共场所监控他人生活并进一步传播获利,无数隐私画面透过“第三只眼”被窥探无余。大热的智能家居入门级产品——智能监控摄像设备一不留神也成为看客“偷窥”的帮凶。
除了C端外,B端也存在着不小的信息安全隐患。据悉,相关网络实验室就曾发现大量监控摄像头的安全漏洞;城市管理、交通监测的公共摄像头大量存在使用弱口令便可以打开的隐患;更有安防企业的视频管理平台被黑客突破的现象。摄像头相关的安全事件层见迭出、“热度高涨”背后形成的摄像头偷窥黑色产业链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智能家居隐私泄露成为“热土壤”
2021年12月,央视财经对摄像头偷窥黑产业链进行曝光,披露了大量相关细节。通过关键词搜索可见,大量的与摄像头偷窥相关的群活跃在社交平台,相关聊天群的聊天内容十分露骨且不定期还有人发布摄像头的实时画面以“宣传”。
甚至各种偷来的视频被明码标价,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反复观看和售卖。数以万计的摄像头画面泄露场面触目惊心。除了公共场所,部分犯罪分子甚至将黑手伸向了家庭摄像头。
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摄像设备作为智能家居的刚需产品日益普及,需求量也不断攀升。
据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1年第二季度)》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约1亿台,2021全年出货量预计2.3亿台,同比增长14.6%。
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将以21.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2025年市场出货量将接近5.4亿台。其中,智能摄像机和智能门锁为主要带动增长的板块。
本是民用安防极好的市场,但隐私风险问题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当下,智能家居生态日益丰富,其功能也早已跳脱防盗的界限。基于云计算、音视频等技术,通过前端视频采集设备,智能摄像机可实现对家庭、小孩、宠物的实时监控,搭配使用的监控软件还可进行录像、录音及远程控制等功能。
黑产业链人员瞄准监控摄像头的漏洞,针对具有弱口令的设备进行攻击或非法越权访问,实现在线观看和实时回放监控视频的功能,事主往往在无感知的情况下就遭遇信息泄露传播。
国家部门重拳出击
剑指偷窥违法行为
按照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属于犯罪行为。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对偷拍及非法销售相关设备的打击力度。
2021年,多部委深入推进摄像头偷窥等黑产集中治理工作,对非法利用摄像头偷窥个人隐私画面、交易隐私视频、传授偷窥偷拍技术等侵害公民个人隐私行为进行集中治理,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9名,收缴窃听窃照器材1500余套。
为治理有问题的App,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对18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视频监控云平台开展检查,发现处置越权操作等一批高危漏洞;全面排查联网摄像头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4万多个弱口令、未授权访问、远程命令执行等摄像头漏洞,取证并处置500余个。
同时《数据安全法》的正式实施意味着,中国在数据安全领域有法可依,为各行业数据安全提供监管依据。
近日,相关行动掷地有声。据公安部公布数据显示,自去年 11 月以来,针对偷拍事件开展依法严厉打击偷拍黑色产业链条行动,侦破刑事案件 160 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860 余名,打掉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生产窝点 15 个,缴获专用器材 1 . 1 万件,查获被非法控制的网络摄像头 3 万个。
数字之惊人,证明该问题的严重性之凸显。据此前媒体暗访报导,目前线下买卖针孔或微型摄像头的生意较之前有所收敛,但线上售卖偷拍摄像头的生意依旧风生水起,黑色产业链仍在暗流涌动。一场销售设备者、偷拍者与打击和防范偷拍的较量仍在持续进行中。
多方协同
让摄像头黑产业无处遁形
当下智能摄像头的门槛并不高,巨大市场红利和需求驱动着更多企业入局。近年来,部分重视安全的摄像头厂商会在产品上加入一些安全提醒,有意识地引导用户设置强密码。
但在不了解产品网络安全事故责任及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一部分摄像头厂商在安全资源的投入则很有限,产品设计与漏洞防护上做得并不到位。其中不乏一些鱼龙混杂的智能摄像头流入市场,加大被黑客破解、攻入的可能。因此,堵住隐私安全漏洞的第一道关,设备整体很大的改进与优化空间。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在推动制定完善IoT类相关的产品安全标准,明确企业在用户信息泄露事故中需要承担的责任,避免因为市场竞争,厂商削减在恶意代码防护、云加密、弱口令校验、访问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安全投入等不正当现象的发生。
而在用户端,消费者应增强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从正规渠道购买摄像产品,注意留意相关产品质量问题;使用智能摄像头产品和接受相关服务时,仔细查看相关说明和厂商声明,充分了解选购产品和服务的各项功能;注意个人信息的采集,防范信息泄漏的风险。
整体而言,维护摄像头带来的隐私安全,需要设备厂商在产品安全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消费者安全防范意识以及有关部门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彻底铲除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市场”才指日可待。
总结
泛安防时代,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打开了安防监控产品的新市场。智能摄像设备广泛应用于家庭、公共服务等多领域,若漏洞一旦被利用,记录的影像很可能会被窃取和传播,引发重大安全风险。
从国家部门公布近年来的一组组查处数据中,我们得以窥见国家层面对隐私保护的重视度逐渐拉高,各种隐私侵犯、个人信息数据泄露等乱象将得以有效整改。未来,随着人们隐私意识的提高,注重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的智能设备生产厂商才会被市场所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多重建设、轻安全,不断在实践中改进。新技术的实践和应用,视频数据安全和威胁与风险将长期共存。技术发展并非原罪,隐私保护与数字化发展也不应成为一道单选题。只有堵住隐私泄露的黑洞,人们才能安心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