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13日讯(记者 王茜)为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圳市各学校正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流程,通过技术创新赋能课堂变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育人模式创新。
数字化赋能 教学场景因“平台融合”而变革
罗湖外语学校以“创联通生态,办适性教育”为核心,将国家平台与教学全流程深度融合。该学校配备的“三屏系统”(内容屏、互动屏、学生屏),构建起跨区域教研共同体,依托平台资源打造出数智博物馆、未来学习中心等特色场馆,形成“网络空间+课程体系+新型技术”一体的混合型学习场域。
此外,学校依托平台资源开展“每周半天计划”,联动莲南小学实施“一校一馆”贯通培养项目,拓展学习边界。
职教与基础教育 精准教学的多元实践
博伦职业技术学校瞄准“红色工匠”培育目标,将国家平台应用于首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在宝玉石加工课中,教师利用“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解决实操安全难题,学生通过虚拟工具反复练习雕刻技法;在工业机器人课上,学生通过仿真软件完成轨迹规划后分组实操;跨学科课程《从珠宝首饰透视明清经济文化》更联动广西德保职业技术学校共享资源,实现“教育帮扶零距离”。
宝民小学依托平台打造“三链六步”教学模式,实现学情精准诊断、分层教学与智能评价。美术课上,该校教师借助平台多地连线功能,联动西藏察隅完全小学、广东韶关市和平路小学开展三地共绘“丰碑”主题创作,120余名学生同步沉浸式学习;语文课《琥珀》运用平台“在线测试”5分钟精准诊断45名学生学情,并调用博物馆云展厅3D动画资源创设琥珀形成情境;跨学科课程《恐龙世界》上,教师整合平台国家自然博物馆恐龙化石3D模型,引导学生结合生物进化知识进行陶艺创作,实现科学观察、艺术表达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
特色场景从实验室到课堂的“智慧延伸”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利用国家平台构建覆盖教学、教研、学习与管理全场景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打造了智能制造、自然生态等五大主题空间及18个创新实验室,将国家平台资源融入沉浸式场景。
在人工智能实验室,该校教师依托国家平台资源,通过双师课堂与肇庆市广宁四小的学生共上一堂《AI的奇思妙想》课;在汽车工程实验室,教师应用国家平台微课、互动课堂等功能,让初中物理课《电流和电路》变得更直观有趣;在仿生机械实验室,教师带着学生学习基于国家平台的精品微课,融合生物灵感与工程技术,动手进行《仿生木牛机器人设计与挑战》,实现跨学科融合创新。
教育帮扶打破地域壁垒的“深圳方案”
在林芝市八一中学,深圳教师活用国家平台资源,通过“双师模式”链接名师,结合AI适配藏文化元素,形成“外来优质资源+本土特色内容”资源体系。
以《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基于国家平台资源包,结合林芝本地场景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平台微课观察,初步感知一次函数的变量关联,标注理解难点;课后,借助平台智能组卷功能分层推送习题,结合本土场景设问,引导学生在一次函数学习中解决家乡实际问题;人工智能课上,教师引入“深教AI”工具,结合在线资源库与本校学情数据,生成个性化AI教学教案;课中,借助AI语音答题设备与互动系统精准捕捉学生答题数据,完成课堂学情分析,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技术赋能教育,平台链接未来。深圳正以全域应用、多方协同的智慧教育新生态为课堂赋能、为师生助力。
(本文图片来自“深圳教育”)
精彩评论